脑康复

首页 > 特色治疗 > 脑康复

脑性瘫痪分型介绍

时间:2013-11-25作者:南京悦群医院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抬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以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脑损伤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脑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
发病原因:
        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原因造成胎儿及小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受伤或中毒,都可引起脑损害,从而导致脑性瘫痪。但有三分之一的患儿不能找到发病原因,有一些患儿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性瘫痪。
常见的原因归纳:
1、妊娠6个月内: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中毒、母体受X线照射、药物中毒、妊娠中毒症等。
2、妊娠6个月后:妊娠毒血症、胎盘和脐带异常、产前不出、血型不和、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等。
3、围产期:产时胎儿缺氧、难产、新生儿窒息、巨大胎儿、早产儿及未成熟儿、低体重儿、产伤(如何颅内出血)造成脑缺氧、出生后呼吸衰竭等。
4、 出生后一个月内:新生儿出现溶血黄疸、新生儿休克、颅内损伤、脑炎、脑膜炎、肺炎及各种感染引起的肺病。
临床分型:
一、 根据运动障碍特征
1、痉挛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原因为大脑皮层受损,表现锥体束障碍的体征。常见于早产儿、出生窒息患儿,临床患儿有偏瘫、双瘫、四肢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行走时为剪刀样步态,足跟不能放平。
2、手足徐动型:主要为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受损,表现不自主无意识的运动。常见窒息、缺氧、新生儿黄疸。患儿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面部经常出现怪异的表现和吞咽及发音障碍:呲牙裂嘴、挤眉弄眼,分为三个亚型:a、痉挛性手足徐动力型,b、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力型,c、舞蹈型手足徐动力型。
3、共济失调型:病变部位在小脑,表现肌张力平稳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控制自己的能力低下,动作缓慢,呆板,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
4、强直型:大脑皮层广泛受损,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表现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强直状,肢体僵硬,运动严重障碍,常有角弓反张状态,常伴有智力低下。
5、迟缓型:一般是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过渡现象,病因与病变部位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相同,表现以肌张力低下为特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存在,患儿长大后多数转化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否则应排除其他疾病。
6、混合型: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常以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两者混合型多见。病因及病变部位和相应的脑瘫类型相似,临床表现不一。
7、震颤型:少见,可见肢体有微细的震颤,类似共济失调。
二、 根据肢体障碍的部位
1、单瘫型:只有一个上肢或下肢受累,以一侧下肢痉挛型瘫多见。
2、双瘫型:两侧上下肢不对称或交叉受累,双下肢比上肢重,表现为痉挛型运动障碍,典型的剪刀步态,独立行走困难。
3、 三肢瘫型: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两下肢和一上肢,上肢较明显,多见于痉挛型瘫痪。
4、四肢瘫型:四肢均受累,两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不对称,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多属于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
5、偏瘫型:患儿一侧的上下肢受累此型以痉挛型多见,偶见于手足徐动型,一般上肢较下肢重。
6、截瘫型:双下肢受累,多为痉挛型剪刀步态或交叉步态。
7、双重偏瘫型:四肢受累,双上肢重于双下肢,一侧重于另一侧。
联系我们:
值班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