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
时间:2013-11-25作者:南京悦群医院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不仅导致患者生理上的残疾,而且对患者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也有较大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脑卒中患者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据国内外资料报告,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约为23%~76%。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好脑卒中的心理护理呢?
一、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
1、“性格”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因素之一。“内向”患者抑郁分明高于“外向”患者。“内向”患者不常把自己心理的压抑表达出来,独自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所以容易发生抑郁。
2、通过临床观察,经济状况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因素。脑卒中患者大多是退休人员,经济收入不高,而且脑卒中又是一种较危重的疾病,费用高,住院时间长,这些因素均可对个人或家庭经济构成冲击,导致思想负担加重而抑郁。
3、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生活自理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他们自理能力差,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家庭产生内疚感,所以极易产生抑郁情绪。
二、治疗方法
运用心理中的分析疗法、认知疗法、支持疗法和行为疗法等提高患者对偏瘫本质的认识,减轻、克服抑郁情绪,接受现实。采取方法:
1、个别交谈。了解患者思想情况,观察情绪变化,找出心理冲突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
2、集体治疗。互相交流康复训练中的体会,学习生活自理的具体方法,请进步显著的患者用亲身体会来激励其他患者的康复欲望。
3、在针对性选用脑卒中药物治疗同时,对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的患者可使用一些抗焦虑或抗抑郁药。
三、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点
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疾病和患者。医务人员必须注意自身形象及行为,避免在患者面前说出或做出有害于他们心理健康的语言和行为。采取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找准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症治疗。
脑卒中患者因脑的损伤,从四肢健全、生活及工作正常的人,变成了行动困难、生活难以自理的人,特别是发病初期由于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往往陷于绝望和抑郁焦虑。患者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在生活上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和训练持怀疑态度。因此在治疗的同时,我们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建立战胜病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