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式
时间:2014-05-26作者:南京悦群医院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血肿占位效应直接压迫脑组织从而影响局部微循环,血肿中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血肿周围低灌注区域(缺血半暗带)的产生及持续的颅内高压,均可引起颅内微循环血流减慢或瘀滞,造成脑细胞严重缺血缺氧。
脑出血患者同样存在血液的浓、黏、聚、现象,在脑出血发生的3小时内,出血便激活了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由于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激活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其兴奋性增高,大量儿茶本酚胺释放入血,使血管痉挛,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引起红细胞比容及全血黏度明显升高。脱水药物的使用及进水量减少也加重血液的黏滞,造成脑血流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缺血半暗带的逆转。
高压氧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药物联合使用,即安全又经济。脑出血患者早期微创钻颅引流后的高压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时监测患者的脑血管微循环动力学参数,对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预测术后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基底节区脑出血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15天和30天后,血管外周阻力和动态外周阻力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的确能改善出血后的微循环障碍,加用高压氧治疗30天后肢体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有显著差异,治疗6个月后,SIAS积分愈加接近正常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特别是下肢的功能恢复较好,对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因此,高压氧可有效帮助脑出血患者的恢复。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手术治疗可降低部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但是临床上根据统计以及观察到单纯手术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不够理想,而且恢复期较长,近年来已采用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加高压氧治疗,提高了疗效。
在治疗中我们在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5天以后)开始高压氧治疗,治疗后进行脑功能检测,测定血管外周阻力及动态阻力,血管外周阻力值反映脑微循环通畅程度,动态阻力值反映脑血管自身调节机能,血管外周阻力值及动态阻力值越小,脑组织的微循环功能越好。通过比对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当时两组的血管外周阻力值与动态阻力值基本相当,在治疗组经过高压氧治疗15天和30天后发现高压氧治疗组较对照组的血管外周阻力及动态阻力值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采用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积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术后当时两组对照基本无差异,而在治疗30天后及半年后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下肢具有显著差异。
基底节区脑出血经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能够快速有效地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为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在手术过后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出血后局部微循环障碍,明显提高肢体运动障碍的治疗效果,可作为高压氧基底节区出血术后治疗的一种常规方法。治疗时机应根据患者意识状态、血压、病情稳定程度、并发症等情况掌握,原则上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应时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